高雄 / 美濃 普通66
高雄 / 橋頭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111
高雄 / 仁武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103
高雄 / 鳳山 普通99
高雄 / 大寮 普通90
高雄 / 林園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103
高雄 / 楠梓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101
高雄 / 左營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108
高雄 / 前金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108
高雄 / 前鎮 普通91
高雄 / 小港 普通99
高雄 / 復興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104
高雄 / 高雄(湖內) 對敏感族群不健康116
KNOWLEDGE
土壤 2023/10/07
你對於土壤的瞭解有多少?一般人或許在吃到新鮮美味的蔬果時,會好奇它們採摘自哪個地區?或者對吃到重金屬污染的稻米避之唯恐不及時,會想知道受污染的稻米到底來自於哪個農地?又或者只有在房屋因為土壤液化而不幸倒塌事件爆發時,才會想深入瞭解土壤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否則就是為了房屋建地或買賣時,不得不關注土地利用方面的知識。其實土壤是人類的一個沉默盟友,和空氣與水一樣,無論在糧食生產、環境生態和健康生活中,都緊密關聯。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估計,到了西元2050年時,全球人口數將達到90億人,較目前再增加20億人,而未來40年內全球糧食生產需要較目前再增產70%,方能滿足人類對糧食的需求。但是,當今全球約有1/3農地的土壤品質已逐漸劣化,以致於未來如何滿足全球人類的糧食需求,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嚴峻挑戰。單就我們台灣小小的面積,能利用的土地就有一半以上面臨著有機質含量低,強酸性、淺土層、高鹽分等多種土壤生產力障礙的威脅。 土壤是一種極不容易再生的寶貴資源,如何維持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及有效利用土壤資源,早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2014年底,中華土壤肥料學會理事長、大土壤環境科學系申雍教授為推動國際土壤年活動,擬製作認識土壤系列影片,找到了2014年剛拿下金鐘獎最佳科學節目獎的得主東台傳播公司製作人袁瑗談產學合作,經多次交換構想,2015年5月在中華土壤肥料學會理監事會通過與東台傳播公司合作案後,隨即共同向科技部申請補助,「土壤的身世」系列科普影片應運而生,製作歷時近三年,即將在今年4月14日週六上午8:00民視新聞台試播前4集。 「土壤的身世」系列影片分別針對土壤的基礎知識、土壤與「生活」的關聯、土壤與「生存」的關聯等,總共製作8集,將以半小時1集的規格在電視頻道上播放。 土壤是本片主角,用第一人稱手法做為主軸串連,詮釋台灣土壤獨特的個性、脾氣、習慣和美貌,看她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如何與保育工作者及科學家們親密對話,以期能達到捍衛物種生命、保護環境的潛移默化效果。 文字、影片提供:中興大學秘書室媒體公關組
空氣 2023/10/05
看到外面能見度差是不是表示今天空氣不好? 能見度差時不一定就是空氣品質不好,有時候是”霧”引起,而非因污染性的”霾”所造成。而霧與霾如何界定呢?霧(Fog)是細微密集之小水滴,屬於水象的一種,呈白色飄浮於空中,會造成視障,能見度降低,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有霧時水平方向之能見度必須不足一公里,且當時的大氣相對溼度會偏高,依氣象局界定為 75% 以上。至於霾(haze)在氣象上是指懸浮於空氣中之塵埃或鹽類等非吸水性固體微粒,屬於塵象的一種,此質點極為細微,肉眼無法辨識,會使空氣混濁而造成能見度不佳,而在大氣中多呈乳白色,惟對遠地明亮之背景,則成黃色或橘紅色;反之對較陰暗之背景,則顯示淡藍色,由於霾是一種非吸水性之固體質點,因此在該天氣現象發生當時的大氣環境相對溼度較低,界定在 75% 以下。 (圖一)能見度不佳是水氣還是霾害造成?可以從相對溼度高低作基本的判斷 (圖二)天氣晴朗且空氣品質良好時可清楚看到 101 大樓 (圖三)當雲層偏低、水氣較多,空氣中的霧影響能見度,無法辨識 101 大樓 (圖四)當沙塵/霾害影響時,亦使能見度降低
水 2023/10/03
水庫缺水原因 臺灣位於亞熱帶季風區,乾濕季節分明,(5月~10月)為豐雨期,豐雨期的主要降雨來源是梅雨以及颱風,(11 月至隔年 4 月)為枯水期,由於地形、風向的關係,臺灣北部、東部仍會受到東北季風所影響,但中部、南部地區受到地形阻擋,所以降雨的機率會降低,所以是否能在豐雨期內儲存到足夠的水量是至關重要的!但隨著氣候變遷,臺灣地區年平均降雨量的長期趨勢雖然不明顯,但全年各季節降雨日數均呈現減少趨勢,這樣對於原本降雨量就稀少的地區來說,無疑雪上加霜,所以該如何保留珍貴的水資源,正是我們需要檢討的問題。 水資源缺乏案例 2021年的旱災導致許多水庫的水量不敷使用,主要水庫除翡翠水庫外有效蓄水量均跌破一半,更有9座水庫蓄水量只剩約1成,白河水庫更是直接見底,而有些水庫甚至露出原本淹沒在水庫底下的建築物(如:永和山水庫的永安橋)於此同時,日月潭甚至露出湖底並長出青草等奇特景象,甚至位於石門水庫集水區的薑母島也因為水庫乾涸造成主要交通工具舢舨船擱淺難行。 如何查詢水庫水量? 可以至臺灣水庫即時水情資訊的網站查詢水庫目前的水量位置,藉由此網站來獲得水庫的最新資訊,並且配合當下的水庫水量,落實節約用水的動作,一起度過缺水的季節! 圖 / 擷自2021臺灣水庫即時水情資訊(自由時報) 什麼是水情預警燈號? 水情預警燈號就是綜合評估臺灣地區各供水區之最新水情後,為使民眾易於瞭解,用燈號來代表最新水情。藍燈代表水情正常、綠燈代表水情稍緊、黃燈代表已實施第一階段限水措施、橙燈代表已實施第二階段限水措施、紅燈代表已實施第三或四階段限水措施。 水情預警燈號 燈號 代表意義 執行措施 藍 水情正常 正常供水 綠 水情稍緊 加強水源調度 黃 一階限水 夜間(晚間11點至次日5點)減壓供水 橙 二階限水 停供噴水池等得停供之用水減供用水大戶及其他不急需之用水 紅 三階限水 分區輪流或全區定時供水水情再惡化,則依優先順序定量定時供水 註:農業用水則視各階段水情狀況,在不影響農作物生長條件下採取各種加強灌溉管理、總量管制或分區輪灌等措施,若水情再惡化則可能停灌。 圖/水利署_2021旱災最嚴峻時的臺灣水情燈號 地下水是否能解決缺水危機? 當我們談論到地下水的問題時,難免會想到地層下陷、土壤鹽化等問題,但如果能適當地運用地下水資源,便可確保臺灣能在缺水時期內確保足夠的供水需求。 而位於屏東地區的「大潮州人工湖」則是全國第一座大型地下水補注設施,這座人工湖不但能在洪水期間內將多餘水量引入人工湖,並且補注至地下含水層,使地下水位提高,藉此減少屏東地區地層下陷以及水患的影響,而在2021年的臺灣缺水危機中「大潮州人工湖」更是成為屏東不缺水的最大功臣,使屏東成為南部唯一一個水情綠燈的縣市,這也讓全臺縣市開始關注起這項工程的發展,同時也希望這項創舉或許能夠從此改善中南部的缺水狀況,並減少因缺水而超抽地下水的狀況。 圖/屏東縣水利處大潮州地下水補注湖第1期工程實施計畫簡報_林邊沖積扇地下水活動情況。
CONSULT
不論您有任何環境相關的問題,都歡迎反映、回饋給我們!
MONITOR
SHARING
202310/23 風○爺 分享
為聯絡人表單進行疑難排解時,重點是您必須瞭解主機服務帳戶每個小時或每天能發送的 email 數量有所限制
歡迎訂購,本期所有商品現正熱銷中歡迎訂購,本期所有商品現正熱銷中
202310/23 張○睿 分享
宏遠規劃建置宏遠紡織生態工業園,師法自然改善工廠。善用「綠建築」原理和工法改建廠區
202310/23 無○哥○8 分享
臺灣的淨零轉型之路-想像 30 年後,生活將發生什麼改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2022 年 3 月 30 日公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針對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轉型提出多項政策